3.2 都江堰
3.2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建设工程的杰出代表,它充分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
(1)地理位置及构成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 的岷江上。这一庞大的工程系统主要由渠首枢纽(包括鱼嘴、飞沙 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 以及大中小 型水库和塘堰等构成。渠首枢纽是都江堰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积达 200 余亩。
(2)历史沿革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 276 年至 251 年): 蜀郡守李冰总结了 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了都江堰。这一工程的建 设,标志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诞生。
唐代:在都江堰的基础上,修建了飞沙堰,进一步完善了工程 的防洪和排沙功能。
建国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 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等附属工程,使都江堰的功能 更加完善。
(3)工程原理及功能
都江堰工程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 ”。它 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以及江河出山口处特殊 的地形、水脉、水势,巧妙地实现了无坝引水、自流灌溉。这一工 程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从而保 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具体来说:分水鱼嘴,利用地形和江水的自然流向,将岷江水 流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河道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 流入宝瓶口。
这种设计实现了枯水季节时大部分江水流入内江,保证成都平 原的生产生活用水;洪水来临时,大部分江水则从外江排走,有效 减少了洪涝灾害。
飞沙堰,修建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近宝瓶口的地方。它的 作用是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并在洪水期将超过堰顶的水 量和泥沙排入外江,防止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淤塞。
宝瓶口,位于内江之上,形状如瓶颈,起到限制和控制进入成 都平原水流量的作用。同时,宝瓶口的位置也确保了内江能够顺利 流向成都平原,为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多重功能。
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 ”。如今,都江堰仍然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 的水利基础设施,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4)文化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遗产,还是一 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生态与环境价值以及社会与经济影响的综合 性景区。它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典 范。
生态与环境价值: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发挥灌溉、防洪等功能的 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包括:
生态修复与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注重 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改善 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都江堰还建立了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生态环境进行监 测和评估,确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周边地区的 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保护水源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和发展。
都江堰还注重水生生物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人工增殖放流 等措施,增加了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5)社会与经济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还对社会和经济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包括:
促进农业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的农业 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通过灌溉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有效 提高了农田的产出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都江堰还促进了农业科技 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仅促进了 农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水利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都江堰还吸引了大 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投资,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 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