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探索中华水文明》
- 5.水文明的实践立场
- 5.2 建立水文化的思维空间
5.2 建立水文化的思维空间
5.2 建立水文化的思维空间
概述
建立水文化的思维空间是一个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的任务。 从水文基础出发,逐步深入到水利规划与工程设计及施工,每一个 阶段都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这种结合不仅塑造了水利工 程的实体,更在思维层面构建了一个广阔而深邃的水文化思维空间。
在这个思维空间里,水文知识是基础,它提供了对水的全面认 识,包括水的形成、循环、分布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些知 识为水利规划(扩展思维:水利规划的本质)提供了科学依据,使 规划更加合理、可行。而水利规划与工程设计及施工则是将理论知 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它们不仅体现了技术的精湛,更蕴含了 对水的敬畏与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水文化的思维空间得以不断拓展和深化。它不 仅仅关注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更关注水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以及水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多重价值。这种 思维空间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水资源,更有 助于我们培养一种全新的、以水为核心的文化观念。
(1)水文的概念
聊起水文,咱们得先说说它在自然界里的那些事儿。水文啊,其实就是讲水的各种样子、它怎么动、啥时候在哪儿出现,还有它 那些变幻莫测的规律。这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它还深深 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观念。
你想象一下,当你站在一条潺潺的小溪旁,那清澈的水流是不 是让你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这就是水文带给我们的自然观,让我 们敬畏自然,珍惜每一滴水。
再来说说社会观,你想想看,一个地方的水资源丰不丰富,直 接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水资源多的,可能农业就发 达;水资源少的,那就得想办法节水灌溉。水文啊,就这样默默地 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市场观也是水文的一个重要体现。你看那些水资源短缺的地方, 水的价格往往就高;而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水的价格就相对便宜。 这不仅仅是供求关系的问题,更是水文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影响。
至于价值观和整体观,那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怎么看待水,怎 么对待水,都反映着我们的价值观。而整体观呢,就是我们要看到 水与整个世界、整个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水不是孤立的,它是我 们地球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水文不仅仅是水的科学,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 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啊,就像一条条细流,悄悄地汇入我们文化的 海洋,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水利的概念
水利,作为人类社会为满足生存与发展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对自然界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的活动与技术,其内涵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与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日益丰富和拓展。从传统的防洪、灌 溉、航运等功能,到现代的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以及 水利渔业等多元领域,水利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体系。
从整体性角度来看,水利是人类对水文现象深刻理解和适应性 利用的结果。水文,作为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及其与环境相互 关系的科学,为水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类基于对水文规律 的认知,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和技术手段,实现对水的有效控制和调 配,从而防治水旱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水利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 更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水利活动不仅关注水的物理 和化学性质,更关注水与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通过科 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水利工程在发挥防洪、灌溉、航运等基本功 能的同时,也注重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 善。
因此,水利是一个以水文为基础,以人类对水文的适应性为核 心,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活动形成的综合性带动过程。它旨在实现水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3)水文之路的起点
1999 年,我从学校毕业,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憧憬,踏入了营 口市水利勘测建筑设计院的大门。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即将与 “水文 ”结下不解之缘。院里的领导找我谈话,告诉我单位正急需一位水文方面的专业人才,并直接点名让我负责《三道岭水库除险 加固工程》(还有其他一些中小型水库)中的水文工作。
就这样,我的水利职业生涯正式拉开了帷幕,而“水文 ”则成 了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 力去搜集、研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我埋头于那些枯燥的数据和图 表中,仔细分析着水库上下游的洪水和径流情况。我的计算稿上, 每一组数据都经过精心计算和整理,它们不仅构成了完整的事实, 更蕴含了我对水文的整体认识和价值考量,表现我对这份工作的认 真和负责。
当我满怀信心地将技术成果和计算稿提交给水利厅审查室的 老专家王艳老师时,我的心情是既紧张又期待。王老师是一位经验 丰富、态度严谨的老水利专家,她对我的工作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复 核。当我看到她用红笔在我的计算稿上逐一打上对勾,并肯定了我 的工作时,我心中的喜悦和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圆满完成了首个工作任务,为水库除险加固 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水利专家 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水利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更将水文精神传承给了我,让我在未来的工作中能 够不断前行、不断进步。我深知这份传承的珍贵和重量,也感激自 己能够有幸成为水文事业中的一员。
(4)描绘水文化的深邃画卷: 以大清河为轴心
提及盖州,不得不提那条如翡翠般碧绿的大清河,它不仅是城 市的生命之源,更是形成我的水利思维之摇篮。大清河,它自东大 岭发源,带着大石桥市建一乡的灵秀,穿越海城市与大石桥市的广袤,最终温柔地投入了盖州市西海农场边渤海的怀抱。这条河,养 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盖州人,我们怎能不怀揣感激,精心守护?
正是这份其间深情,与守护着责任。我们启动了水库防洪水库 两两规划。这不仅仅是为了抵御洪水灾害,更是我们对大清河深深 的敬意与科学的探索。在这片流域里,11 座水库如同璀璨的星辰, 点缀呼应,小型水库更是遍布各处,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张防洪的网。
我们深入研究这些水库的洪水产流模式,无论是修建前还是修 建后,都进行了细致的推演。我们分析各水库之间、不同支流之间 的洪水如何错峰组合,以期找到最佳的防洪策略。每一次推演,都 是对大清河特性的深入洞察;每一次调整,都是对防洪规划的精心 雕琢。
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水利知识,更培养了一种 对水的敬畏与热爱。大清河,不再仅仅是一条河,它成了我们心中 水文化的象征,引导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5)深化水文化思维模型:多维空间下的水利智慧
在深入探索大清河流域洪水调节的过程中,我逐渐构建了一个 多维空间的思维模型——《大清河流域防洪规划》。这个模型不仅 模拟了流域内洪水的复杂组合过程,还清晰地揭示了水库在洪水调 节中的关键作用。尽管构建这个模型的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处理 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逻辑关系,但每当我深入其中,都能深刻感受 到作为水利人的责任与荣耀。
在这个多维空间中,我不仅看到了洪水在流域内的流动与演变, 还感受到了水库如何像一座座坚实的盾牌,守护着下游的安宁。每一次模拟和计算,都是对水文规律的深入探索,都是对防洪策略的 不断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了我的第二位水文导师——乔世栋 先生,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乔老爷 ”。乔老爷虽然已退休,但 他对水文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却如同年轻时的自己,从未减退。每当 我遇到难题,都会带着满腔的疑惑和期待,前往乔老爷的家中求教 (扩展话题:关于水利思维的融合)。而乔老爷总是以他特有的热 情迎接我,一边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一边耐心地解答我的每一个 问题。
在乔老爷的家中,我不仅学到了宝贵的水文知识,更感受到了 那份沉甸甸的水文情谊。乔老爷会与我分享他多年的水文经验与生 活感悟,那些话语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临别时,他总 会把自己珍藏的书籍赠予我,那份情谊让我感动不已,也激励我更 加努力地学习和进步。
我深知,作为水文人,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研 究洪水,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更是为了救灾救人,守护每 一个生命的安全。这份使命与责任,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 们在多维空间的思维模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为水利事业贡献 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