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文明

08/26 21:31:00
恭喜本网站成立啦~~
  1. 首页
  2. 《探索中华水文明》
  3. 5.水文明的实践立场
  4. 5.4 实践支撑的水文化思维进步

5.4 实践支撑的水文化思维进步

5.4 实践支撑的水文化思维进步

作者:林兰兰        发布时间:2025-09-13        点击次数:17
区块链

(1)《红海河整治工程》——水文化的智慧结晶


在营口市鲅鱼圈区,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红海河作  为城市的重要命脉,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与城市的繁荣。然而, 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挑战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红海河也亟  需一场深刻的变革。于是,红海河整治工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  自然之水的驯服与引导,更是实践支撑下水利思维进步的璀璨展现。


在红海河整治工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工程的成功不仅在于 技术的先进与材料的优质,更在于对地势条件的精准把握与因地制 宜的工程布置。我们深入调研了鲅鱼圈区的地势特点,结合红海河 的实际状况,精心设计了护岸结构。浆砌石结构的选择,不仅是对 传统水利工程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海水侵蚀的有效抵御。而三角 支撑形式的应用,则进一步提高了护岸的稳定性与美观性,使红海 河的护岸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选材与施工工艺上,我们同样精益求精。盖州盛产的花岗岩,以其坚硬的质地与美观的色泽,成为了我们护岸石料的首选。而传 统的错缝丁砌方法,虽然耗时费力,但却能确保石料之间的紧密结 合,为护岸的整体强度提供了有力保障。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 细节,汇聚成了红海河整治工程的坚实基石。


经过 20 年的运行考验,红海河的护岸依然完好无损,这一成 果不仅打破了传统认知的局限,更证明了我们在整治工程中的智慧 与实践是正确且有效的。红海河整治工程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为我 们带来了一条更加美丽、更加安全的河流,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 一种全新的水利思维模式——以实践为支撑,以智慧为引领,不断 探索与创新。


如今的红海河,已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鲅鱼 圈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红海河整 治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为我们未来 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我们深信,在未来的日 子里,红海河将继续见证着鲅鱼圈区的繁荣与发展,成为这座城市 永远的骄傲与象征。


(2)《熊岳河截潜工程》——水利思维的历史深度体现


熊岳河截潜工程旨在提升地下之水水位,这既体现了对地下水 资源的深刻理解,也是将水利思维融入历史进程的重要实践。


基本地况


营口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独特,位于阴山东西构造带东段与新 华夏第二巨型隆起带的交接部位,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质构造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构造轮廓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这一体系在该地区形成了显著的构造特征。


其中,大石桥—许屯断裂带是营口地区发育的重要大构造断裂 带之一。在这条断裂带内,金州大断裂和龙门汤—思拉堡断裂带是 主要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不仅影响了该地区的地质结构,还 对温泉群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断裂构造的综合作用下,思拉堡—龙门汤温泉群带得以形成。 温泉群带的存在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地热资源,还成为了旅游  和疗养的重要场所。其中,熊岳温泉是该温泉群带中的佼佼者,其  热源贮热层受北东向区域深大断裂控制,为侏罗纪晚期花岗侵入岩。


该热源贮热层具有岩脉和热液蚀变作用,节理裂隙发育,并有 溶蚀现象。这些特征使得该层成为了良好的含水层,主要由花岗闪 长岩、碎裂花岗岩及大理岩捕掳体构成。含水层的破碎带密度在垂 向上有所不同,北部 180m 以上破碎发育,向南则较弱,垂向上在 180—400m 范围内。水温一般在 75℃ , 单井涌水量为 40—56 L/S, 这些参数表明该含水层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良好的水文地质条 件。


营口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和主要构造轮廓对其地质构造和地 热资源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石桥—许屯断裂带及其内部的 金州大断裂和龙门汤—思拉堡断裂带等断裂构造为温泉群带的形 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熊岳温泉作为其中的代表,其热源贮热层和 含水层的特征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地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区域。


对此,人类在面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时,采取的 一种积极且有效的工程措施——修建截潜橡胶坝,以改善河道生态 环境并涵养地下水源。


以下是对该措施的详细分析和评价:


温泉开发与地下水资源的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温泉旅游和疗养逐渐成为热门消费 项目。然而,温泉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对地下水资源的大量抽取,导 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这不仅威胁到温泉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可能 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植被退化、土壤干燥等。


截潜橡胶坝的作用与优势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在铁路桥下游河床上修建了截潜 橡胶坝。这一工程措施具有以下显著作用和优势:


拦蓄河水:橡胶坝在非汛期能够拦截地表水,形成水库,从而 增加河水在河道内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水体的自然净化和生态系统 的恢复。


改善河道生态环境:通过拦蓄河水,橡胶坝为水生生物提供了 更广阔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有助于改善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涵养地下水源:橡胶坝上游形成的水库在蓄水过程中,部分水 体会通过渗透作用补给地下水,从而有效抬升地下水位。


保障河道行洪:在汛期,橡胶坝可以迅速塌坝运行,确保河道 畅通无阻,有效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混凝土旋喷桩防渗帷幕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截潜橡胶坝的防渗效果,坝下采用了混凝土旋 喷桩作为悬挂式截潜防渗帷幕。这一措施具有以下特点:


深度大:旋喷桩的深度达到 6.0 米,能够有效截断深层地下水 的渗流路径。


长度长:帷幕的长度为 174 米,覆盖了整个橡胶坝的下游区域, 确保防渗效果。


施工方便:混凝土旋喷桩的施工过程相对简单,能够快速形成 连续的防渗帷幕。


地下水位的抬升与远端补给


据当地水行政部门反映,橡胶坝建成后,地下水位明显抬升。 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缓解地下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为地下水远端 补给创造了条件。随着地下水位的抬升,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得 到显著改善,土壤湿度增加,植被恢复,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健康、 稳定的生态系统。


以上,修建截潜橡胶坝并采用混凝土旋喷桩作为防渗帷幕是一 种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它不仅能够拦蓄河水、 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还能涵养地下水源,为地下水远端补给创造条 件。这一工程措施的实施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促 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营口西炮台海防堤工程》——水利思维的现实广度


营口西炮台海防堤工程融合了对文化之水与海洋之水的水利 思维,展现了水利思维在空间上的广泛拓展。


项目背景与意义


营口市西炮台遗址公园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当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 分。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升人民文化生活质量,优化岸线资 源,并为投资商和开发商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营口市政府决定结 合西炮台公园,在城市西部建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西炮台海防 堤。这一项目旨在通过海防堤的建设,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 标。


设计要点


断面设计:海防堤采用越浪式复合斜坡土堤的形式,设计具有 独特的建筑风格。路顶宽度为 14 米,设计高程为 4 米。临水坡路 肩处设置防浪墙,墙顶设计高程为4.6 米。在 3.26 米高程处设置3 米宽的消浪平台,以增强堤防的防浪能力。护坡材料选用铰接式 水工护土空心砖和实心砖,厚度均为 150 毫米。设计边坡比例均为1 :3,护脚采用双铰格网结构,确保堤防的稳定性。


基础处理:由于营口主城区西部渤海海域多为淤泥质粉土,为 了确保堤防基础的结构稳固,必须进行基础处理。由于工程投资限 制,无法填筑围堰抵挡海潮,因此采用外运山皮石进行挤淤处理, 形成稳定的持力层。挤淤厚度为 1 米,基础以外的堤身采用粘土填 筑。


施工要点


基础处理施工:外购山皮石对淤泥基础进行挤淤处理。山皮石 开采过程中需剔除粒径过大的块径料,并通过现场碾压试验确定最 优含水率。填筑时采用分段填筑方式,每个施工作业段长度 200 米,分层摊铺、分层碾压,确保填筑质量。


堤身填筑施工:堤身采用粘土回填,同样采用分层摊铺、分层  碾压的施工方法。填筑厚度和碾压遍数等参数需通过碾压试验确定。 填筑过程中需经常喷、淋水润湿,便于上下层间结合。


护坡与修坡施工:堤防填筑完成后进行人工修坡,剔除可能破 坏土工布的石块,并均匀摊铺碎石垫层。护坡施工时,将铰接式混 凝土砖置于垫层上,沿定位线摆放整齐并穿孔收紧缝隙,确保护坡 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水文化解读


水文化解读,即是对水文化规则的历史客观性及其在现实中所 展现的带动性实践成果的分析。


营口市西炮台遗址公园海防堤建设项目是一项集历史、文化、 旅游、防洪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 和施工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质量,优化岸线资 源利用,为投资商和开发商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同时,海防堤的 建设也将为营口市的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营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水文化的精神色彩


水文化精神的技术与人文双重展现


营口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不仅是一项复杂而精 细的水利建设项目,更是一次深刻展现水文化精神色彩的壮举。该 工程不仅致力于提升水利设施的功能性和效率性,更在多个客观领 域做出了整体性的努力,将技术与人文、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


我有幸参与并负责设计的具体项目,正是这一宏大工程中的一 部分。在项目的规划与执行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水文化的各种历 史影响力(扩展思维:历史影响力的整体性),努力将这一精神内 涵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从水体的形态设计到功能布局,从材料 的选用到施工工艺,我们都力求体现出水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 蕴。


在营口灌区的改造中,我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原有的水利文化遗 产,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 调度,我们既确保了水利设施的高效运行,又保留了灌区特有的历 史风貌和文化特色。这种兼顾历史与现代、技术与人文的设计理念, 使得我们的项目在功能上满足了现代化的需求,在文化上又体现了 深厚的历史积淀。


我的设计成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这不仅是对我专业能力的认 可,更是对水文化精神在现代水利建设中重要价值的肯定。通过这 一工程,我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而言,从江河之水到海洋之水,从地下之水到雨雪之水, 再到洪涝之水,这些自然水体在营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 得到了全面的考量与利用。工程不仅注重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展现了水文化对于自然水体的尊重与保护。


同时,该工程还深入挖掘了自然、生命、文化、社会、生态、  科技、民族之水的整体性历史影响力。在灌区续建与改造过程中,  工程团队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将水利建设与文化遗产保  护相结合,使得工程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富有人文内涵。这种将水  利技术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做法,正是水文化精神色彩的重要体现。


作为辽宁省的一项重点水利工程,营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 改造工程不仅为当地的水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水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工程背景:营口灌区位于辽宁中部平原南端,地处大辽河最下 游左岸,涉及站前区、老边区和大石桥市 10 余个乡镇,土地面积 136.87 万亩,其中种植水稻面积达 67.4 万亩,年产水稻近 89 万 吨。灌区有着最适合水稻生产的理想温度,是辽宁省粮油种植优势 区、中国好粮油示范区。然而,灌区大部分泵闸站设备陈旧、老化, 干、支渠冲刷受损,跑、冒、漏、渗现象严重,量水设施及通讯设 备落后,导致每逢干旱季节,灌区无水可供,稻农争水、抢水纠纷 时有发生。因此,营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势在必行。


工程概况


营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数亿元投资规模。


建设内容:新建黑鱼沟提水 2 站、董家提水站、新建堡提水站; 拆除重建三八排灌站、赏军排灌站、月牙提水站;衬砌赏军、抗旱、 反修、董家、三八、利民河、团结河等 7 条干渠,长度 24.5km;  新建、拆除重建进水闸、分水闸、农桥等渠系建筑物 30 座;建设监测、量测信息化系统等;建设周期:工程于 2022 年开工,2023 年完工,提前一年完成主体工程。


工程进展与成效:2022 年 2 月下旬以来,营口灌区续建配套 与现代化改造一期工程分 9 个标段陆续进场施工;2022 年 5 月, 一期工程完工,完成投资 9000 万元;2022 年 6 月,市水利局将 2022 年度工程实施计划与 2023 年工程计划一并下达实施,抢工期,赶 进度;截至 2023 年 4 月,工程已完成 95%以上,预计 4 月底春灌 前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2024 年 11 月 22 日,营口灌 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竣工验收会议召开,工程顺利通过竣 工验收。


工程成效


工程完工后,营口灌区提水量由原来的 77.5 立方米/秒增加到 105 立方米/秒,提水能力提高 35%;灌区用水保证率将达到 75%, 覆盖灌区面积 67.4 万亩;实现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 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态环境;大大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工程意义:营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的实施,对于 提高灌区灌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该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利在千秋的工程,它改善 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后续规划


营口市计划通过几年努力,把营口地区大中型灌区打造成“高 效节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绿色生态型 ”的“ 四型 ”灌区,让水更清、渠更畅、景更美、业更旺、效更好、民更富,成为 北方地区灌区现代化建设可推行可复制的先进典型。


现代化改造亮点


提水站与排灌站更新:2021 年,营口灌区对黑鱼沟提水站、 三八排灌站、赏军排灌站等重要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这不仅增强 了灌区的抗旱补水能力,还提高了灌溉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稳定 性。


渠系优化与升级:通过优化和升级渠系结构,特别是强化劳动 总干渠作为南北贯通的灌溉和排水大动脉的功能,营口灌区确保了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快速调度,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四型 ”灌区建设


高效节水型:通过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设备,如滴灌、喷灌 等,实现水资源的精准利用,减少蒸发和渗漏损失。


智慧管理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智能监控和管理系统,实现对灌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高效 调度。


特色文化型:挖掘和传承灌区的水文化,结合地方特色,打造 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灌区景观,提升灌区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绿色生态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 造林、湿地保护等,促进灌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成效与影响


水更清、渠更畅:现代化改造后,灌区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 渠系更加畅通无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


景更美、业更旺:通过优化渠系布局和打造特色文化景观,营  口灌区不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还成为了一个集观光、 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效更好、民更富:现代化灌区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 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示范意义


营口灌区的现代化改造和成功经验,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灌 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范例。通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和管理创新,营口灌区将继续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 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营口灌区的现代化改造和“ 四型 ”灌区建设,不仅提升 了灌区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还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贡献了重要力量。

我要评论

中华水文明AI助手

微信二维码

0596-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