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郑国渠
3.7 郑国渠
(1)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与壮举
郑国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精神。以下是对郑国渠 的详细介绍,涵盖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结构特点、功能与效益, 以及后续发展与旅游文化价值。
(2)历史背景与建设
郑国渠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公元前 246 年), 由韩国水工郑国 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这项工程最初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物 力,削弱其军队实力而采取的“疲秦 ”之计。然而,适得其反,郑 国渠的建成不仅未能削弱秦国,反而使秦国更加强大,为其统一六 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地理位置与结构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 25 公里的泾河北岸,西 引泾水东注洛水,全长 300 余里(一说 124.4 公里)。其结构由渠 首、引水渠和灌溉渠三部分组成。渠首选在“中(仲)山西邸瓠口 ”, 利用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形成自流灌溉系统。引水 渠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使渠的位置与泾河水流成一定的夹角,多 引水。灌溉渠则横绝小河,增加水量,扩大灌溉面积。
(4)功能与效益
郑国渠作为古代关中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其灌溉功能极为显 著。它可灌溉农田四万余顷(折今 110 万亩),每亩可产粮一百公 斤,每年产量高达 1.1 亿公斤。这使得关中地区成为沃野,无凶年, 为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此外,郑国渠还 通过引泾河高含沙量的水进行淤灌,改良了盐碱地,增加了土质肥 力。
(5)后续发展与影响
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 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 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
1932 年重修后称泾惠渠,沿用至今。这些渠道的修建不仅继 承了郑国渠的灌溉功能,还根据时代需求进行了创新和完善。2016 年 11 月 8 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 遗产,进一步彰显了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6)旅游与文化价值
郑国渠作为一处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 习。游客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与壮举,还能感受 到中华民族对土地深深的敬重和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郑国渠不仅是 一项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勤劳精神的体现。 它见证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展现了先祖们对水利 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7)文化蕴意的深度解析
以下是对郑国渠文化蕴意的深度解析:
智慧与勤劳的象征:郑国渠的建设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 的集中体现。在那个没有现代机械设备和科技手段的时代,人们依 靠双手和智慧,克服了地形复杂、水流湍急等重重困难,完成了这 一宏伟的水利工程。这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挑战时 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郑国渠的建设不仅是 一项技术成就,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 战时,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懈奋斗。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郑国渠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 和水文条件,采用了引水、分水、蓄水等综合技术手段,实现了对 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分配。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 重,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郑国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关中地 区的灌溉问题,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
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国渠作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重 要代表,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极大 地提高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的 生活条件。同时,郑国渠的建设也为后世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和技术借鉴,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文化的繁荣。郑国渠 的建成,不仅标志着古代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高峰,也标志着农业 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郑国渠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一种文 化传承。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古代中国的繁荣 与进步。从秦代到清代,郑国渠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不 同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水利工程不仅为当时的农业生产 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水权意识的体现:在唐代,中央政府颁布的水利法规中有很多 专门针对郑国渠的条款,这些条款规定了灌溉用水的分配规则以及 灌溉用水优先于水磨坊运行等规定。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水资源 的重视和管理意识,也展示了水权意识的萌芽。对于现代水资源管 理和水权制度的建立,郑国渠的水权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 提醒我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