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安丰塘
3.8 安丰塘
(1)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
安丰塘,古名芍陂,坐落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南,是中国历 史上享有盛誉的大型灌溉工程。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显著 的效益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 表,被誉为“天下第一塘 ”“神州第一塘 ”乃至“世界塘中之冠 ”。
(2)工程概述
安丰塘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公元前 613 年~前 591年),由 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距今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这一古老的水 利工程周长约为 24.6 公里(也有说法为 25 公里),面积达到 34 平方公里,蓄水量最高可达 1 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广泛,覆盖 63 万亩农田(另有说法为 7 万公顷)。其规模之大、效益之显,使其 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2015 年,安丰塘更是荣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 化瑰宝。
(3)历史沿革
自建成以来,安丰塘在 26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废, 但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灌溉作用。历史上,曾多次对安丰塘进行 整修和加固,如东汉章帝建初中王景修陂、三国魏芳始年间邓艾屯田治陂等,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提升了安丰塘的灌溉能力和使用寿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更是高度重视安丰塘的保护与治理,先 后投资投劳进行多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 机与活力,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重要的中型反调节水库。
(4)文化价值
安丰塘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宝库。这里的人民富 于艺术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安丰塘的传说被列 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故 事生动、情节完整,涉及当地历史人物、古迹物产和风俗习惯,为 安丰塘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安丰塘及其周边地区还保留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物,如 邓艾庙塔、利泽门赏月、罩口观夕阳、孙公纪念祠等,这些遗迹和 文物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和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现状
如今的安丰塘,水域面积达 5 万亩,塘堤周长 25 公里,蓄水 量 1 亿立方米,放水涵闸 19 座,灌溉着江淮大地 63 万亩良田。其 环境清新幽雅,良田万顷、水渠如网,成为一处知名的旅游景点和 文化遗产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古代水利工 程的智慧与壮举。
(6)文化蕴意的多维展现
文化蕴意是指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整体性关系的各种层次性影响力进行的整体性剖析。
历史传承与水利工程智慧:安丰塘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千年 沧桑,至今仍在使用,这本身就是对古代水利工程智慧的传承和肯 定。它见证了古代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抗争精神和智慧,通过 兴修水利来保障农业生产和民生用水,是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 晶。安丰塘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感 受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灌溉效益与农业文明:安丰塘的建成,使得周边地区的农田得 到了有效的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丰收。这 一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生计问题,更促进了农业文明的 繁荣。它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典范,更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支撑,为古 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间传说与文化遗产:安丰塘的传说丰富多彩,如“仙女造塘 ” 等,这些传说不仅增加了安丰塘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安丰塘 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一个充满 故事和传说的文化符号。
生态价值与旅游观光:安丰塘周边的生态环境优美,水清草绿,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它不仅是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更是一 处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 光,感受到古代水利工程的魅力,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
团结协作与共同发展的精神:安丰塘的修建和维护,离不开当 地人民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安丰塘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一 个凝聚人心、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象征。
